水产科学研究院
技术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技术推广
技术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技术推广
盐城渔业生产面临夏季高温期的考验和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 :2021/4/30 10:08:24 浏览 : 1581 [关闭]

      随着季节的变化和气温的上升,渔业养殖旺季逐渐来临,鱼类的各种疾病也会随时爆发,就全年来说,主要表现在“大麦黄”、“白露”两个"换季"发病高峰期,其次为“夏至”前后、“立秋”前后也是两个鱼病易发阶段。目前正值春夏之交,处于“由冷到热"的时节变换敏感时期,正当”大麦黄”季节,鱼类应激反应强烈,成为易发生疾病阶段。是全年鱼类病害发生的第一个高峰期,做好鱼类疾病的预防工作,打好鱼类疾病防治的第一个“战役”,对减轻今后病害防治压力,夺取全年渔业丰产丰收至关重要。

      今年气温比较反常,4月份普遍气温较低,鱼经过越冬后体质相对较弱,抵抗 力下降,鱼苗经过长途运输,加之部分养殖户鱼苗放塘前消毒处理不到位,导致今年鱼类水霉病感染严重,死亡较高,渔民损失较大。随着气温、水温逐渐上升,时有下雨,日照时间延长,鱼类新陈代谢加快,生长迅猛,饲料投喂量也相应增加,水质很快富营养化,同时也是水中各种病原生物繁殖的时机,水产病害进入了高发期,四大家鱼易发生寄生虫和细菌性病害及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为主,甲壳类以蜕壳不遂、烂鳃病、肠炎病、白斑综合症为主。所以应事先做好预防工作,应加强水质管理,关注天气的变化,做好消毒和杀虫,预防各类疾病的爆发和流行。

      针对当前渔业生产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渔业养殖要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鱼类细菌性败血症、烂鳃、赤皮、肠炎病:养殖前做好清塘消毒工作,充分消灭各种病原,选择健康、抗病力强的鱼苗,提高饲料质量,增加鱼体免疫力,发病塘口用生石灰或国标渔用含氯、含碘消毒剂、苯扎溴氨及醛类消毒水体和食台,同时可选用大黄散、板蓝根等中草药治疗。

      2.鱼类小瓜虫病、车轮虫病艾美虫病、指环虫病:选用市场上一些安全、高效、无公害的驱虫药物,根据不同寄生虫的机体结构和寄生规律选用合适药物,并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

      3.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鱼种场应定期对亲鱼进行检疫,杜绝亲鱼带毒繁殖。养殖户在购买鲫鱼鱼种时,应对购买的鱼种进行检疫或询问苗种产地发病历史等,避免购买携带病毒的鲫鱼苗种。平时在饲料中定期适量添加抗病毒天然植物药物、多种维生素、免疫多糖等进行预防,在患病期间可采取“休克疗法”,即不换水、不泼洒外用药物、不内服抗生素、减少饲料投喂量,可使病情缓解。

      4.河蟹肠炎、蜕壳不遂:在河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种植水草,做好水草养护,培殖螺蛳,合理施肥,调控水质,改善底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蜕壳前在饲料中增投复合维生素、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免疫多糖等增强河蟹体质,提高河蟹机体抗病力。如已出现肠炎症状可在饲料中按计量投喂硫酸新霉素+恩诺沙星等抗生素药物进行有效防治。

      5.虾类白斑病白斑病毒病: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只有以防为主,主要通过健康养殖技术,减少和预防该病的发生。加强预防措施,平时在饲料中投喂复合维生素、钙镁等多种微量元素、免疫多糖等增强虾类体质,提高虾类机体抗病力,同时放养前做好养殖池塘彻底消毒和底质改良,加强虾苗检疫工作,严防带病虾苗引进池塘。

      6.其他注意事项

      (1)加强塘口巡查、保持水质清爽;定期监测氨氮、pH值,加强管理,合理投喂。适当开启增氧机,保持池塘水体良好的溶氧水平。通过水质调控、底质改良,消除或降低水体中有毒有害因子,保持水环境健康与稳定,减少应激,对于预防鲫造血器官坏死病、甲壳类病毒性疾病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2)捕捞、转运和放养操作中避免鱼体受伤;鱼苗下塘时在2%~5%食盐水里进行消毒后再放塘。定期投喂免疫增强剂,提高鱼体抗病能力。

      (3)坚持“四定”投喂,关注水温变化,适时开启增氧机,使用生物制剂进行调水,使水质保持良好。选择活力强的优质苗种,定时、定量投喂营养全面的优质饵料,在河蟹池塘养殖过程中,种植水草,培殖螺蛳,合理施肥,调控水质,改善底质,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提高河蟹机体抗病力。

      同时水产养殖为能做到有效的病害预防措施,做到“养鱼先水,三分靠养,七分靠水”和“以防为主,防大于治”的原则,广大养殖户要充分了解影响水产养殖的六个水环境因素:水温,溶解氧(DO),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和PH值等。

      1、水温

      鱼类属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水温直接影响鱼的生存和生长,水温直接影响鱼的代谢强度,从而影响鱼的进食和生长。

      一般在适合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鱼类的代谢相应加强,进食量增加,生长也快。各种鱼类都有自身生长的适温范围和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人工养殖鱼类泥鳅,鲤鱼,草鱼,鲢鱼,鲫鱼等等,生长的适温范围在15-32℃。最适生长水温为20-28℃。高于或低于适宜温度都会影响鱼类生长和生存。上述鱼类在水温降到15℃以下时,食欲下降,生长缓慢。低于10℃时,进食量便很快减少。低于6℃,会停止进食。水温高于32℃时,食欲同样会降低。

      水温影响鱼类的性腺发育和决定产卵开始的时间。

      我国南部地区由于全年水温比较高,鲢、鳙、草、青鱼的性腺发育也较快,成熟较早,性腺成熟年龄一般比北方早1-2年。虽然南北地区亲鱼产卵开始时间前后相差较悬殊,但水温却相差不大,一般都在18度开始产卵。青、草、鲢、鳙鱼人工催产适宜水温为22-28度,18度以下催产效果差,15度以下催产则亲鱼无反应。

      水温由于影响水中的溶氧量而间接对鱼类有很大影响。

      池塘的溶氧量随水温升高而降低,但水温上升,鱼类代谢增强,呼吸加快,耗氧量增高,加上其他耗氧因子的作用增强。因而容易产生池塘缺氧现象,这在夏季高温季节特别明显。

      温度对池塘物质循环有重要影响。

      水温直接影响池中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的代谢强度,在最适温度范围内,一方面细菌和其他水生生物生长繁殖迅速。同时细菌分解有机物质为无机物的作用加快,因而能提供更多的无机营养物质,经浮游植物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质,使池中各种饵料生物加速繁殖。

      2、溶解氧

      鱼类生活在水中,用鳃进行气体交换,故水中溶氧的多少直接影响着鱼类的新陈代谢。

      水中溶氧的来源90%以上是靠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少部分源于大气的溶解作用。水中溶解氧的多少与水温、时间、气压、风力、流动等因素有关。水温升高时,鱼的新陈代谢增强,呼吸频率加快,耗氧量增大,水中的溶解就会减少。由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受光而变化。一般晴天比阴天的溶解氧高。晴天下午的含氧量最高,上层池水的溶氧呈饱和状态。黎明前含氧量最低,这时无增氧设备中等产量的池塘一般都有浮头现象。在低气压、无风浪、水流动时的溶解氧较高。当水中的溶氧量充足时,鱼摄食旺盛,消化率高,生长快,饵料系数低。当水中的溶氧量过少时,鱼的正常活动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缺氧时可引起鱼的死亡。草、鲢、鳙、青、鲫、鲤等鲤科鱼类,要求水中溶氧量不应低于4毫克/升,低于2毫克/升,就会产生轻度浮头。当降至0.6-0.8毫克/升时,就会产生严重浮头,当降至0.3毫克/升以下时,鱼就会开始死亡。适宜溶氧量在5-5.5毫克/升或更高,过饱和的氧一般对鱼类没有什么危害也没什么益处,有时饱和度很高时还会使鱼产生气泡病。

      3、氨氮

      水中氨通常是在氧气不足时含氮有机物分解而产生的,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硝化细菌还原而成。

      水生动物代谢终产物一般是以氨的状态排出,淡水鱼类也是如此。池水中氨的含量较低,水生生物和鱼类排泄的氨被大量池水稀释,同时硝化细菌将其转化为硝酸盐,因此不会对鱼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缺氧的情况下,氨就会积累,当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使鱼中毒,减少摄食,生长缓慢,高浓度时会造成鱼类死亡。养鱼密度太大时,氨的浓度就高,所以氨成为限制放养密度因素之一。一般养鱼水体要求氨的浓度不得大于0.3毫克/升。底层水缺氧,有机物发生厌氧分解,也会使氨积累,因此提高底层水的溶氧量是防止氨积累和改良水质的重要措施。另外,在浅池施用铵态氨肥时,必须根据水质的PH值等状况(PH越高,氨的含量也越高)。掌握合适的施肥量,防止施用量过多而使水中氨的含量达到危害鱼类的程度。

      4、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是氨转化为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亚硝酸盐对鱼的毒性较强,是诱发鱼类养殖暴发性疾病的重要因素。

      一般养殖密度过大,池水经常缺氧,水体中有机物含量过高的池塘很容易引起亚硝酸盐含量的升高。当水中亚硝酸盐浓度积累到0.1毫克/升后,鱼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减低,而造成鱼类慢性中毒。此时鱼类摄食量降低,鳃组织出现病变,呼吸困难、骚动不安或反应迟钝,严重时则发生暴发性死亡。

      5、硫化氢

      硫化氢是在缺氧条件下,含硫有机物经厌氧细菌分解而形成的。或是在富含硫酸盐的水中,在硫酸盐细菌的作用下,使硫酸盐变成硫化物,然后生成硫化氢。

      在杂草、残饵堆积过厚的老塘,常有硫化氢产生。它的积累会使鱼中毒,毒化鱼的血液,致使鱼类窒息死亡。并且能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一般养鱼水体要求硫化氢浓度不得超过1毫克/升。养鱼水有硫化氢产生也是水底缺氧的标志。

      6、PH值

      鱼类要在一定的PH值下才能正常生存与生长。适合鱼类的PH值为6-9,最适宜PH值为7-8.5,PH值的安全范围为5-9.5。

      养殖的成功离不开上述一些水环境因子的稳定,所谓“养鱼先养水”也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养殖的过程中要重视水环境因子的稳定。当以上养殖水环境因子发生变化时,我们应采用一些适当的措施调节水质,确保其在最佳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同时加强优质饲料的投喂和动保药饵的预防。

      “大麦黄”阶段是水产养殖的关键时期,是全年鱼类病害发生的第一个高峰期,重视水质调控,做好鱼虾蟹病的综合预防工作,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果,为渔业养殖成功和丰产丰收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