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科学研究院
技术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技术推广
技术推广 当前位置: 首页>- 技术推广
好水才能养好鱼!浙江这几种养殖尾水处理方式和养殖模式值得借鉴
发布时间 :2023/9/12 浏览 : 2033 [关闭]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健康发展的压力下,对养殖尾水处置后达标排放的要求越来越严,要想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发展和进步,必须要对水产养殖水质的改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加强养殖废水的净化和利用,为渔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国各地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多,水产养殖也呈蓬勃发展的趋势。“好水才能养好鱼”,水产养殖中的“养殖尾水”治理是寻求水产养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关键一环。

      浙江省德清县作为一个养殖大县,德清县养殖面积约20万亩,均为淡水养殖。主要养殖品种有青虾、加州鲈、乌鳢(黑鱼)、黄颡鱼(黄骨鱼)等。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水产养殖尾水的全域治理,连续八年夺得浙江省“五水共治”优秀市县“大禹鼎”,并两次夺得“大禹鼎”金鼎,成功实现了由传统鱼塘向美丽生态鱼塘的跨越。

      德清县水产养殖治理点主要分为养殖连片集中治理和规模养殖场自治两种模式。养殖连片集中治理点主要是以村为单位,将村内的零散养殖的尾水统一集中收集处理,养殖尾水治理设施由村委会统一管理。规模养殖场自治模式是指100亩以上的养殖场自主建设、自行管理养殖尾水治理设施。

▲德清县养殖尾水集中处理示范点

▲个体规模化养殖处理点

      德清县的养殖尾水治理模式以“三池两坝”模式为主,该模式由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研究设计,在浙江省多地进行了实践,是目前国内运用较为普遍、技术相对成熟的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2019年全国农业主推技术。

      尾水治理设施主要包括生态渠道、沉淀池、曝气池、过滤坝和生物净化池等(流程见下图),可根据养殖面积、养殖品种、养殖密度和养殖所在地环境的不同,增减相应的“池”和“坝”的数量和面积。该技术方案的主要特点是建设及运营成本低,适用性广,容易复制,便于普及。当地根据养殖品种的养殖尾水污染水平不同,对养殖尾水治理设施面积制定了相应的要求,一般占养殖总面积的6%~10%。

      推广健康养殖,能够有效改善养殖水质,间接达到养殖尾水治理,还有哪些方式呢?以下为常用的9种健康养殖模式,仅供参考。

1.微生态制剂水质调控

       在投苗前、养殖过程中、泼洒消毒剂后,根据水化学测定结果,泼洒不同种类的微生态活菌制剂,配合内服能在鱼虾肠道内定植的微生态制剂,使得有益活菌成为优势菌,达到净化水质、控制病害的目的。

2.连片池塘内循环养殖技术

      连片池塘中,单独设置1至3个净化池,净化池面积占总面积的20%左右,净化池中可设置沉淀池(区)、物理过滤装置和净化生物,净化后的水再进入养殖池中循环使用。

3.池塘水生物净化系统

      在池塘中种植浮床植物或水生植物,利用植物吸收氮磷,降低化学耗氧量,抑制蓝藻大量繁殖,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原位净化水质。

4.池塘循环水养殖系统

      在池塘内构建占全池面积5%以下的养殖水槽,鱼类在水槽中高密度养殖,依靠推水增氧系统把鱼类排泄物及残饵退至水槽末端的集污槽内,利用实时抽水系统把部分污水抽出,水槽内水进入净化池净化。

      剩余水面采用水车式增氧机使水体循环流动,放养滤食性鱼类及虾类,设置植物,不投饲料,起到内净化池的作用。

5.淡水生态养殖技术

      主养摄食性鱼类,套养鲢鳙、虾类和少量肉食性凶猛性鱼类,形成池塘上、中、下层空间的充分利用,在食物链上形成不同的生态位,以提高池塘内饲料及饵料生物的利用率,减轻残饵粪便等对水质的影响。

6.海水生态养殖技术

      1000亩以上池塘,构建对虾、海蜇,混养菲律宾蛤仔、梭鱼、花鲈、鰕虎鱼超大水面粗养型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60亩以下池塘,构建对虾、红鳍东方魨精养型多营养层次生态养殖模式。

7.工厂化循环水养殖

      构建工厂化养殖车间与室外净化池双循环养殖系统,水源水通过沉淀、砂滤,配水消毒后进入养殖车间,车间内设置循环水净化装置,包括物理过滤装置微滤机、弧形筛、生物净化池和消毒系统,净化后的水再回到车间循环使用。

8.鱼虾混养生物技术

      按养虾模式进行生产管理,鱼类不单独投饵,套养的鱼可摄食病虾、弱虾、死虾,控制虾病传播,调节水质。

      主养鱼套养虾模式,原主养鱼放养模式不变,亩套养1万尾左右南美白对虾进行养殖,套养虾不投饵或后期少量投饵,摄食残饵及生物饵料,达到净化水质增加效益的目的。

9.稻鱼立体生态种养

      在稻田中养殖水生经济动物,种类包括,河蟹、鲤鲫、泥鳅、虾、鳖等,稻田中开挖不超过总面积10%的沟,以利于水生动物栖息,水生动物摄食稻田中的杂草、昆虫,排泄的粪便成为水稻的肥料。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大,我国对水产养殖业发展的关心和扶持力度明显增强,水产养殖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对环境保护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加快渔业发展供给侧改革,确保渔业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